盲公餅是廣東省佛山市漢族傳統(tǒng)名點之一。由于它是由一盲人創(chuàng)制于清嘉慶年代后期(1796一l820年),因而得名盲公餅。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年之久。盲公餅全用糯米配以食糖、花生、芝麻、豬肉、生油等上乘原料巧制而成。餅內(nèi)所夾的豬肉,其制法更為美妙精巧,用幼細白糖腌藏數(shù)月(最少數(shù)天)才取出配制,吃起來甘美酥脆,美味可口,享譽中外。
盲公餅是廣東省佛山市土特產(chǎn)名產(chǎn)品之一。由于它是由一盲人創(chuàng)制。因而得名盲公餅。它創(chuàng)制于浦嘉慶年代后期(1796一l820年),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年之久。
盲人名叫何聲朝,八歲時由于家貧患病,無錢醫(yī)理,而致雙目失明。十歲開始學卜易,學成后,就在本市教善坊口開設(shè)"乾乾堂"卦命館,頗得當時一些人士信仰。生子二,一名蔭源;一名奮興(字豫齋)。而豫齋則在館侍奉父親。由于問卜者多攜帶小孩,喧鬧啼哭,影響工作。豫齋乃想出一法:用飯焦干磨成米粉,加上芝麻、花生,用生油和勻,制成米餅,稱為"肉餅"。 (現(xiàn)盲公餅餅印仍舊有肉餅二字)這樣既可賣給問卜的人以餌小孩,又可以多賺一些錢以補助家計。由于制作別出心裁,甘香香美味,價錢便宜,購買的人日多。鄰居為了獲利,也從中仿制出售,但質(zhì)量不及"正貨",人們都擁向何聲朝處買,輾轉(zhuǎn)相傳下去,向盲公買餅的人們都叫肉餅為"盲公餅",盲公餅遂由此而得名。在封建社會里,盲人最忌別人叫他盲公,因此百多年來,市場上百公餅雖已名傳遐邇,但他的子孫后代,也不拿自公餅作招牌,而以合記肉心餅為名。
盲公餅的制作,與一般餅食不同,有其獨特之處,市場上出售的餅食,大都以面粉配制,而盲公餅則全用糯米配以食糖、花生、芝麻、豬肉、生油等上乘原料巧制而成。餅內(nèi)所夾的豬肉,其制法更為美妙精巧,用幼細白糖腌藏數(shù)月(最少數(shù)天)才取出配制,食起來甘美酥脆,美味可口,中外亦負盛名。百數(shù)十年來,制法古樸,以瓦盆盛料焙制,坐著生產(chǎn),效率極低。
制作盲公餅的基本材料:
生糯米粉粉1.5千克,炒熟的糯米粉1千克,綠豆粉2.5千克,白糖粉5千克,白芝麻500克,花生仁500克,熟豬油1.5千克,冰肉1千克。
制作方法
1.冰肉制法:將肥肉切成條狀煮熟,放入冷水內(nèi)浸泡5分鐘,取出晾干,用白砂糖腌制1個星期。腌制過程中發(fā)現(xiàn)濕糖,要及時換糖。用時切成小薄片。
2.炒熟的花生仁和芝麻,要磨成粉末。
3.將綠豆粉、大米粉、熟糯米粉,放在案板上拌勻,撥成圓圈,將熟豬油、糖粉放入,加清水攪拌溶化,再加入芝麻、花生粉末,拌勻后把綠豆粉、米粉徐徐撥入揉成粉團。
4.取粉團搓成小圓粒,用手掌輕輕壓扁,放入餅?zāi)?nèi),加一塊冰肉在中央,然后把模四周的粉料合攏包著冰肉,再壓平,取出放置在竹篩上。
5.50℃溫度烘40分鐘左右,加溫至120℃烘到餅的表面呈黃色,發(fā)出芬香氣味,便可取出。
|